一、背景依据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我省编制了《山西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逐步减少沙化土地的时限、步骤和措施。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6.5万公顷,林草植被持续增加,沙化程度持续减轻,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1.25万公顷,沙区植被覆盖稳定增加,沙沙化程度持续减轻,生态持续好转,黄河流域、海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进一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三、防沙治沙范围

全省防沙治沙治理地区共3市19个县(市、区)和3个省直林局,分别是大同市平城区、云冈区、新荣区、云州区、天镇县、阳高县、浑源县、左云县等8县(区),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怀仁市、应县、山阴县、右玉县等6县(市、区),忻州市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五寨县、神池县等5县和省直杨树林局、五台林局、管涔林局结合我省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综合考虑沙区土壤性质、地形、地貌、植被、气候等条件,把沙化土地分为3个区域进行治理

四、建设内容

(一) 沙化土地全面保护

通过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控、依法保护、依托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保护重点区域沙化土地、落实森林、草原保护制度,预防土地沙化、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式施行沙化土地全面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实行分类保护,对全区域沙化土地按照沙区林地、沙区草原、沙化耕地进行分类保护,巩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成果。

(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根据我省沙化土地现状和社会经济情况,在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建设区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依靠科技、林草、农业、水利等多种防治措施,高质量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三)全省规划治理沙化土地任务

到2030年,我省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1.25万公顷,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6.5万公顷,“十五五”期间,完成4.75万公顷。

(四)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依据《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立足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适度有序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种植业、林草特色养殖业精深加工业景观生态旅游新能源开发林草种苗业为发展方向,培育经济林果油料植物饲草料草药林草种子生物质能源植物特色食品原料等产业种植基地。依托区域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重点建设域内国家沙漠公园,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五、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机制、强化依法治沙、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监管监督和监测评价、加强社区共管等措施,加强党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全面领导,创新政策机制,加大防沙治沙的科技支撑力度,完善监督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防沙治沙取得明显成效,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