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偏关县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坚持“营林为本、生态优先、提质增效、科学发展”的方针,加强现有林木资源保护、森林抚育,融合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经营区域绿量大增、景观凸现、环境改善。同时推广中幼林抚育、封山育林、围栏管护、有害生物防治、资源监测等技术,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偏关县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人工林主要以油松、樟子松、杨树、柳树、榆树为主,野生动物主要有狍子、野鸡、野兔等,林区防火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加强责任落实、隐患排查、队伍建设、宣传引导等措施,实现森林安全防控稳定运行。
一是建机制,压责任。健全两个机制,一是健全完善“林长+护林员”机制,把乡村护林员包干的网格化管理区域作为责任落实的工作重点,精准划分395个责任区域,实现189名林长和1100余名护林员入格入网;二是健全完善机关干部+驻村干部工作机制。每年春节、清明、“五一”等重点时期,全县机关干部深入到所帮扶村与驻村干部一道盯山头,看林区。实现了山有人看,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真正形成了党委政府主抓,部门齐管,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的防火工作格局。
二是查隐患,管火源。严格落实《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野外用火的决定》,依法严厉打击查处一切违规野外用火行为。强化火源管控,全县设立防火检查站15个,配备专人对过往车辆和行人实行“防火码”扫码入山制度,严禁携带火种入山。加强重点人员管理,加大对林区周边村庄170名“痴、呆、傻”等特殊人群监控管控力度。排查火灾隐患,深入推进火灾隐患专项排查治理,改建林区内输电线路7.1公里,清理林区道路两边杂草30余公里,排除了可能的风险,最大限度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是抓队伍,强基础。培训队伍增强本领,加强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培训管理,组织消防队、应急救援大队、林场应急灭火队、乡村应急灭火队4支队伍培训3次,组织防灭火演练2次,提升扑火指挥员的科学指挥能力、各成员单位的协调作战能力和扑火队员的扑火技能。提高防火基础能力,配齐备足防火灭火物资,并做好各种灭火器具的检修维护。新建改造应急防火隔离道路72公里,完善防灭火基础设施,在重点林区建设以水灭火基础设施4处,利用护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实现全天候提醒、全方位监控。
四是储物资,提能力。各乡(镇)、林场本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配齐备足灭火物资,并做好各种灭火机具、设备的检修、维护、保养和易损耗器材的储备工作, 加强火灾应急管理能力及提升物资保障水平,配足灭火装备,做好灭火机具、车辆的检修保养和物资储备,确保设备完好、响应及时。坚持警民联防、干群联防,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队伍和县应急抢险救援队在护林防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普及扑火安全和紧急避险技能,切实提高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
五是常宣传,造氛围。一是创新宣传方式。在充分利用刷写宣传标语、散发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横幅、张贴禁火通告、出动宣传车辆等“线下”宣传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微信群、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宣传,制作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宣传小视频,让护林防火深入人心。二是加强重点时期重点地段的宣传。在农历二月二等重大节日期间,走上街头、走进校园进行重点宣传。结合安全生产冬季“敲门行动”,护林员进村入户点对点讲解护林防火知识,让防火“十不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重点林区设立防火语音提示牌,在关键地带放置管护宣传感应语言机器人,营造全民总动员、人人参与的森林草原防火浓厚氛围。